1.(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模拟题)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 C
解析 从时间“19世纪末期”可知A项错误;B项错在“消费能力普遍提高”,应是广大人民更加贫困;D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符合题意。
2.(2013·河北省高中联考题)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答案为D项。AB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
3.(2013·揭阳市二模卷)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时各种西方社会学说涌入中国,最能刺激中国人神经的是 ( )
A.自由主义学说 B.社会进化论
C.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D.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