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 )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农耕创造。B项说的是小农经济,应排除;据“所木为耜,揉木为耒”可知,耒耜是农业工具,C项中的“狩猎工具”显然与之不符,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也应排除。
2.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个字,它们依次代表的是: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 )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D.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达
答案 C
解析 A项说法错误;B项夸大了题干信息,通过题干信息得不出该结论;四个象形文字,依次反映了春生、夏长、秋实、冬藏,C项正确;D项中“全面”夸大了材料信息,故错误。
审题关键 注意备选项中一些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包含这些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
3.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描写的是灌溉工具。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机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故排除B、D;筒车是以水流作为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