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涵
1.和谐理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2.民本思想
主要包括:以民为本;政得其民;同民忧乐;重视农业。
3.社会责任感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史实链接
1. 和谐理念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应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社会冲突,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克己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民。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认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在于它的“有序”,而仅凭儒家的“仁政”、墨家的“兼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只有“以法为本”、“以法治国”才能实现一个稳定有序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