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时间“1896年初”可判断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彻底”的表述是不正确的,B、C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有研究发现,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 )
A.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本
B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获得了进一步扩大
D.资本输出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鼓励民间办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列强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故选C。
答案:C
3.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较大盈利势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年份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盈利指数
|
-4.38
|
7.61
|
36.93
|
21.43
|
70.56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客观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