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1.能够解释“兵”“犹”“亡”“暴”“终”“势”“始”“向”“为”“与”“相”
“以”的意义,掌握本课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写作议论文。
1.连线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纵横家的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
2.探寻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 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原因而相继灭亡。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能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1.识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