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题 >> 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编辑
2014版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板块综合(纵向命题线索+主流答题观点+大题增分策略):世界现代史大总结(13年真题,含解析,14页)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2金币 立即下载
1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1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题
    资源子类二轮复习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190 K
    上传用户bingxue
  • 更新时间2014/1/21 8:44:12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4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3)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运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361953(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运用斯大林模式: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排斥市场,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前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失之偏激,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特征: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2)表现: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220世纪70年代(1)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2)表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发展中国家开始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1)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2)表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北美、亚太、西欧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