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
①春秋: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
(1)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废除 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
(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4.影响
(1)进步性:①对秦国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而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 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旧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二、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
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
(1)制度 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设巧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谋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