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②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①“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③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④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年)
|
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
|
背景
|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目的
|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
内容
|
农业
|
实行余粮征集制
|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
|
工业
|
实行工业国有化
|
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
流通分配
|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
效果
|
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
|
3. “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
①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③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