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2(2013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指标
年份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GDP(万亿元) 人均收入(元)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2004 600 16.0 6179 5.62
2006 1149 20.9 7668 6.70
2008 1947 30.1 10271 6.31
2010 3443 39.8 14394 7.54
2011 4322 47.1 16241 10.40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12 分)
3(2011高考福建卷39)材料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界有人对中国的发展表现出复杂心态;一方面对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巨大规模和发展模式感到恐惧,甚至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复杂心态”进行评析。(10分)
4(2013年高考广东卷37)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5(2010高考•广东卷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