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季氏将伐颛臾
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探寻背景
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孙氏门下,且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谋划工作。二人将此消息告诉了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与这两位弟子的对话。
语录体,一种古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