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 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化程度太高。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形 式为包产到户家庭经营,自负盈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
(1) 同:都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2) 异:① 本质: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② 在目的、分配制度、运行机制等有重大区别。
3. 经济建设方面的认识
(1) 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机械的照搬外国经验。
(2) 发展经济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4)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5) 防止“左”倾思想的泛滥。
4. 经济特区: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如大连)。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厦泉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