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
(1) 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2) 对经济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方面,排斥市场调节。
(3)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1.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 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 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