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巨害也。”慨言此论的先秦思想流派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应是
A.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B.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C.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D. 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2.有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该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一位思想家讲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明义利之辨。认为这种“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又说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以下思想家,在修养论方面与其最接近的是
A. 庄子 B. 朱熹
C. 顾炎武 D. 王阳明
4.清代思想家曾有这样的体制设计:每月初一,君臣就弟子之列听太学祭酒讲学、评议朝政,“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每月初一或十五,郡县官就弟子之列听地方学官讲学,学官对“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种主张
A.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理念的延续 B.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主体意识的觉醒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极大改良了风气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