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到1894年,欧洲大陆就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作者的寓意是指到1894年
A.欧洲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B.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国结盟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D.欧洲开始进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2.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
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形势 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
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凡尔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认为,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由此可见,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
A.企图结束西线战斗 B.彻底瓦解协约国同盟
C.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D.打开通往巴黎的门户
法国
|
1:28
|
德国
|
1:32
|
英国
|
1:57
|
俄国
|
1:107
|
4.表1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主要参战国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5.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有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的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从国际格局发展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B.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
C.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D.英国霸权地位得到巩固
7.在巴黎和会上,争吵不休的战胜国却一致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这最有可能是为了
A.确保法国的安全 B.维系欧洲大陆均势
C.遏制社会主义的苏俄 D.安抚德国抵触情绪
8.《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并非针对列强所占的全部殖民地 B.体现了国联“集体安全”的原则
C.与民族自决的原则背道而弛 D.实质是一种变相形式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