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
2.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兼爱非攻 B.克己复礼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5.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B.强调“理”大于“法”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D.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出版
6.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