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取决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2.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3.读刘大年1960年著的《中国史稿》第四册(近代)统计数据,该书
|
共计
|
政治、军事
|
经济
|
思想文化
|
边疆少数民族
|
页数
|
240
|
165
|
35
|
24
|
16
|
比例(%)
|
100
|
68.7
|
14.6
|
10
|
6.7
|
A.记载了中国社会各领域走向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B.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C.反映了各少数民族全面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D.内容会涉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66年版的《中国地理》教材叙述:“美国是世界上最凶恶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钢铁工业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产量极不稳定。美国南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土地大多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耕作技术相当落后,仅在棉花产区建立了一点纺织工业。”以上叙述
A.反映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真实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