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 政治史检测试题(教师备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解析:C A项错在“全面崩溃”,B项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C项正确。
2.(2012安徽联考)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解析:D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3.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 王位世袭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选官制度 D. 监察制度
解析:B 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平三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解析: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权制度”,中国古代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体现集体决策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