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C项。
答案:C
2.“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西学东渐”的开始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860年中国的近代化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而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实践是洋务运动。所以选项是C。
答案:C
3.(2013·安徽质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