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Cl2是电解质
B.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C的氧化性强于Si
C.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D.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溶液退色,说明BaCl2溶液有酸
性
解析 电解质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A错;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
说明在高温条件下C的还原性强于Si,B错;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
液变为蓝色,说明有碘生成,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C正确;在滴有酚酞的Na2CO3
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BaCO3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导致CO2-3的水解向
逆反应方向进行,所以溶液退色,BaCl2溶液呈中性,因果关系不对应,D错。
答案 C
2.氯气可损害人体全身器官和系统,大剂量氯气可以在两分钟内致人缺氧并发生急速中毒死亡。近两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液氯泄漏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作为救援消防干警在氯气泄漏现场的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较合理的是 ( )
①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有关情况;
②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处理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
④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2CO3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走太远;
⑥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是否被污染;
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解析 发生液氯泄漏,应立即将群众疏散到较高地方,因Cl2密度比空气大,故①可,
⑤不可;因Cl2可被碱性溶液吸收,但NaOH浓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故③④可以,②
不可;⑥也可以,⑦不可,因Cl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