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制人:宁 伟 审核人:
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每一大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作100分的题目,多选不限。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8页,第Ⅱ卷为第9页至第10页。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2.《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3.阅读下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4.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5.《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6.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
A.孔子的“仁”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 “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