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2.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目的是( )
A.推动农工运动的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
B.实现“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C.达成“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
D.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
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5.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6.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君主立宪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