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中国的原始农业就此出现。这位“先贤”是( )。
A.神农氏 B.大禹 C.周公 D.黄帝
2.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动力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指的是(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铁犁的使用 D.新型灌溉工具的出现
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封建王权的强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4.“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
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6.歌谣: “黄道婆, 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C.元代的棉纺织业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7.“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关于“俞大娘航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俞大娘航船”出现在唐代
B.航船上可能载有邢窑的白瓷
C.航船所经之地可以见到客舍、车坊等辅助性营业场所
D.船上所带货币主要是纸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