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74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一个“柔”字,味道全出,可谓搔到了问题的痒处。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曾提到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柔”的本义出发,加以阐释,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含“需”字,参之以《易经》“需”卦的卦象,可知“需”有“等待”之义。据《易传》记载,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度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的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乃指水的柔弱所表征出来的规定。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采取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凝固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足“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