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引
本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特别是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批判等四个阶段。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成熟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宋明时期,吸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形成理学。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理解基本概念:如孔子思想核心的“仁”“礼”,老子的“道”,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程朱理学的“理”和“格物致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等。
2.把握基本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知识体系。
3.注重两个联系:一是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明确一个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是与现实的联系,认识儒学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4.学会比较概括:概括比较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
第1课 百家争鸣
情景问题切入
2011年7月13日,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和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的50名
中学生齐聚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参加“汉语桥——奥地利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