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 )
A.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创新需要想象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选D。“春江水暖鸭先知”,用拟人手法说明认识来自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2.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解析】选C。《民族的吼声》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C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创作地位和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没体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故A、B、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