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从搬运电荷的角度进一步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加深对电流产生的原因以及电流的定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2.了解电阻的定义,在新授课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了解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并会进行电表的改装的计算,通过模型建构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
自主预习
基础回顾
一、电流
1.形成的条件:导体中有 ;导体两端存在 。
2.标矢性:电流是 量, 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两个表达式:①定义式: ;②决定式: 。
二、电阻及电阻定律
1.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作导体的电阻。
(2)公式: 。
(3)单位:国际单位是欧姆(Ω)。
(4)决定因素: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其大小由导体本身决定,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填“有关”或“无关”)。
2.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 。导体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公式: ,其中l是导体的长度,S是导体的横截面积,ρ是导体的 ,其国际单位是欧·米,符号为Ω·m。
(3)适用条件: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或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
3.电阻率
(1)计算式:ρ=R 。
(2)物理意义:反映导体的 ,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
(3)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 ;
负温度系数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