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51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7/30 19:03:4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食,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以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的“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使“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文妙作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