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5金币 立即下载
3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3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期中期末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955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5/29 19:06:34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3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最简约的提炼。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非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礼治社会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这也就是《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所说的“礼俗,以驭其民”。虽然在实施礼治的实践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仪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此种文化形态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新一代学者曾对“礼治秩序”提出质疑,其中就有人抓住“礼治秩序”中“无讼”的问题进行质疑。他们以明清以来频繁的诉讼为例,说明乡土中国已经孕育现代性的法理要求,因而认为“礼治秩序”只不过是“人为构造的虚幻实在”或“自我想象”。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一为静态研究,截取社会中的某一典型,以一斑窥视全豹;一为动态研究,从发展变化中来考察某一现象。其实,费孝通截取的社会典型,并非没有变化,封建社会经过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孕育了异己的因素。只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乡土社会依然如故,因为中国缺少近代化成长的土壤。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