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阶段,此时整个欧洲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是( )
A.亨利四世 B.查理大帝
C.王权 D.天主教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天主教会的势力遍及欧洲各地,教会不仅拥有精神权力,而且拥有世俗权力,故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正确答案为D项。
新君主国的形成反映了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潮流是( )
①君主权力不断上升 ②自由民主的盛行
③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以法治国理念的实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新君主国的形成时间及其具体表现。新君主国是指欧洲最早一批走向集权的国家,新君主扩大并巩固了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新君主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自由民主”“以法治国”等理念截然相反,故排除含②或④的选项。
以下这些改革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
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
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集中到唯一的君主手中时,国民的幸福才有保障”
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海运的商人,在已确定的航程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建立常备军、常备警察部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本国积累原始资本,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沙皇俄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是( )
A.逐渐形成了莫斯科公国
B.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C.沙皇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D.沙皇专制制度开始出现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项发生在12世纪,B、D两项出现在16世纪,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条件。
列宁说过:“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是指(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统治
C.实行欧化改革,摆脱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沙皇专制、摆脱落后面貌,本质是封建性改革,并没有废除农奴制,结果是进一步加强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故选C。
17、18世纪时,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俄国的彼得一世都对本国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两人的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①改革削弱了各国的专制统治 ②改革削弱了大贵族和教会的势力 ③改革后各国大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④改革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路易十四的改革使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也使俄国最终确立了沙皇专制制度,故①可直接排除,答案为B项。
圣彼得堡和巴黎能分别成为东欧和西欧文化中心得益于( )
①伊凡四世改革 ②路易十四改革
③彼得一世改革 ④腓特烈二世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腓特烈二世是普鲁士国王,与圣彼得堡和巴黎能分别成为东欧和西欧文化中心无关,排除含④的选项。
阿奎那说,神圣的学说需要人类的理性来证明,但实际上不是证明信仰的真理,而只是把这个学说提出的其他问题分辨得更清楚。这说明他( )
A.摧毁理性是其目的之一
B.认为理性有助于摧毁神学
C.把理性引进了神学
D.认为理性和神学是平等的
解析:选C。从阿奎那是神学集大成者以及他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政治目的等角度来分析。据材料可以看出阿奎那将理性引进了神学,为其思想作辩护。
英王詹姆士一世提出“君权神授”,马基雅弗利则否定“君权神授”,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