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C.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延续
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
解析:选A。革命派主张在中国进行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改良派反对革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实质上是为建立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这一规定应出自( )
A.《中华民国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选B。法律要“奉诏令施行”,说明当时皇帝尚存在,故只有《钦定宪法大纲》符合题意。其他三部宪法颁布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又改为责任内阁制。
“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与该对联创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诞生
B.清帝退位王朝统治结束
C.帝制复辟共和政体遭破坏
D.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
解析:选C 。从材料“拖出袁来还我國”信息可知当时是袁世凯当政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与题干隐含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该对联借“園”和“途”字组联,不仅切中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袁世凯,而且表达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的不满和对中国前途的担忧,故C项正确;1924年1月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解析:本题以谭嗣同的《仁学》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结和比较,关系在材料中较为明确: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君。相似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应是卢梭。第(2)问是对辛亥革命中主权在民实践的考查。可从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及颁布法律文献等方面回答。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选择题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取代清王朝的是民主共和国而非新的封建王朝的因素有( )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②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A.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