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心灵的呼唤——世界文学的繁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和不满。
2.特点
(1)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点。
3.成就
国别
|
人物
|
作品
|
意义
|
法国
|
雨果
|
《巴黎圣母院》
|
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
|
英国
|
雪莱
|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
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
德意志
|
海涅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
对浪漫主义的评价
一群作家现在要求回复纯朴和自然主义;他们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自然界不再被认为是一架冷冰冰的自动的机械。它被看作美丽、崇高和魅力的具体体现而受到人们崇拜,或者被看作给人们提供保护和慰藉的源泉而受到人们亲切的尊敬……卑贱的牧羊人和农民在文学中得到了早已应得的地位。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成就
国别
|
文学家
|
代表作
|
备注
|
法国
|
巴尔扎克
|
《人间喜剧》
|
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
罗曼·罗兰
|
《约翰·克利斯朵夫》
|
20世纪早期
|
英国
|
狄更斯
|
《大卫·科波菲尔》
|
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
萧伯纳
|
《苹果车》
|
20世纪早期
|
俄国
|
普希金
|
《叶甫盖尼·奥涅金》
|
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
列夫·托
尔斯泰
|
《安娜·卡列尼娜》
|
丹麦
|
安徒生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
挪威
|
易卜生
|
“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
|
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民主的虚伪
|
美国
|
马克·吐温
|
《百万英镑》
|
批判种族歧视,痛斥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
三、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