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出提纲,材料涉及要点完整全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的。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例1] (2018·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解答的要求。
材料要“三读”
|
速读:材料出处《“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显然是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粗读:材料介绍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后来引入北美。细读:材料举了许多例证说明我国人民最早培育了大豆,并广泛种植,后来大豆在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
|
要点要“三找”
|
一找材料中心论点:材料中第一段中心论点是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第二段中心论点是大豆引入北美。二找关键句、关键词:“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中国古代农业、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
|
答案要“三界定”
|
第(1)问的第一小问,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与,各方合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第(2)问,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
|
【规范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等。
作用:是民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