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
1.背景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过程
(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
(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理学孕育而生。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时代
|
学派
|
代表人物
|
主张
|
备注
|
北宋
|
理学
|
程颐
程颢
|
(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
|
理学
的开
创者
|
南宋
|
朱熹
|
主要主张
(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
|
理学
集大
成者
|
南宋
|
心学
|
陆九渊
|
(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
|
心学
的开
创者
|
明代
|
王守仁
|
(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
心学
的集
大成
者
|
|
|
|
|
|
|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
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
“心学”代替了“理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并不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二者也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探究点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探究:(1)据史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提示] 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探究:(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
[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