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c)
1.智者学派
(1)背景
①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②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哲学家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3)主张: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4)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认识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1)主张: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
(2)意义: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3.斯多亚学派
(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认为逻各斯是贯穿万物永存不朽的理性。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二是人生而平等。
(4)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但并不怀疑和否定神的存在,而且还借助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进行人文思想的宣传。
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而且对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探究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象是什么。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研究对象的变化:由神与自然界到人与社会。
原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工商业经济繁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哲们勇于探索。
史料二 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即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也不会有智慧。
探究:(2)根据史料二,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提示] 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主要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