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
1.从昆腔到昆曲
(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
(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
(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二、“近代百戏之祖”——(c)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
1.将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唱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华丽典雅。
2.一千多个曲牌专用于各种剧情场面,各种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形成载歌载舞艺术特色。
3.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而“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服装、化妆、头饰、脸谱、道具美轮美奂。
四、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
1.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自身唱词艰深,不易听懂。
2.保护:古老的文化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进步,才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抓住新机遇,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探究点 昆曲的兴衰与保护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苏州嘉庆三年(1798)《钦奉谕旨给示》碑:“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
探究:(1)据史料一简要说明昆曲兴衰的原因。
[提示] 兴盛的原因:统治者支持昆曲。衰落的原因: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受到冲击,逐渐衰败。
史料二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因为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探究:(2)根据史料二,概括昆曲的主要地位及价值。
[提示] 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昆曲具备的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在文学修养上,昆曲融会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多种文学形式,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尤其是题材较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2)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控制有序,声腔缠绵婉转、妩媚清丽,富有很强的美感。
(3)在表演技巧上,唱、念、做、打具备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舞姿融入唱腔中,既突出了主题塑造,又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考点二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