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其人
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旧的礼乐制度难以为继。同时,鲁国比较保守,“犹秉周礼”,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孔子思想影响很大。
2.主要活动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
(2)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为其赢得了社会声誉。
(3)政治活动:曾担任鲁国的司寇,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备受冷遇。
(4)整理文化典籍:整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后世称为“六经”。死后,弟子们整理其一生言论,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特别提醒] 出身和时代背景,对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是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孔子思想,应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紧密联系。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
(2)“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步降低的。
(3)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克己复礼
(1)“礼”指周礼,是一套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礼”,就无法分辨君臣、上下、长幼之序。
(2)维护“礼”的途径是“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3)“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中庸之道
(1)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要求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4.有教无类: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特别提醒] 孔子思想中,涉及很多难懂的名词和概念,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其内涵,不宜死记硬背。
三、“万世师表”
1.对中国的影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