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20世纪初,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奥匈帝国视塞尔维亚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
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
(1)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特别提醒] 身为同盟国的意大利,在战争开始后就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因为意大利认识到协约国集团的力量更强大,协约国集团给予意大利的利益更大。
二、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三条战线: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
第一阶段:1914年
(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德、奥与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1915年:战争中心转移到东线,德国企图先打垮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2)1916年:将战争重心由西线——东线——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①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
②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
[特别提醒] 1914年为一战的第一阶段,主要战场在西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为其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1915-1916年是大战的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使德国的消耗巨大,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境地。
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
美国的参战
(1)战争初期
①政策:中立。
②原因:远离战场,受影响不大;国内人民反战情绪(孤立主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战争后期
①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原因: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接近;担心俄国退出战争损害自己利益;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是其根本原因。
③影响: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在美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对德宣战,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苏俄的退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