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解放区的天
“三三制”原则
(1)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时间、区域:1940年3月,在抗日根据地实行。
(3)内容:在参议会和政府里,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
(4)意义: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
普选制度
(1)内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中。
(2)意义: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思维拓展] “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全国性的普遍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双十协定》的签订
(1)背景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标榜“和平建国”,实际上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②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2)签订:1945年10月10日签订。
(3)内容: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4)结果:国民党违背和平民主原则,制造了一系列暴行。
政协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
(2)内容:通过了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3)结果:国民党破坏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第二条战线
(1)背景:全面内战爆发。
(2)含义: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
(3)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前线的军事斗争。
[特别提醒] 第二条战线的特点
(1)领导者:中国共产党。(2)主题和任务:反对美蒋反动派,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3)组成力量:工人、农民、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爱国人士等,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中坚力量。(4)斗争手段:主要是游行、示威等合法手段。
三、土地改革
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
(1)目的: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2)内容: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意义:农民负担减轻,地主也保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双方都支持抗日民主政权,愿意为抗日出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实施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