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1.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2.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一、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背景
(1)民族危机严重。
(2)戊戌变法失败。
时间:戊戌变法之后。
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
(1)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
(2)要不要革命。
(3)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双方观点
(1)革命派: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改良派:实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评价
(1)改良派
①合理性: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
②局限性:未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2)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影响:革命派已明显占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特别提醒]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争论,即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还是民主共和制政体的争论。
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背景
(1)立宪民主呼声高涨。
(2)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出台时间:1908年。
内容
(1)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2)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
评价
(1)进步性
①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2)局限性: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君主,国民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
[特别提醒] 当时清政府并未真正实行改良派的主张。因为人民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的实现是以保障“君上大权”为前提的,实质上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三、帝制终结
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激起全国不满,辛亥革命爆发。
共和制度的雏形
(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人士共同组织湖北军政府,起义的省区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临时参议院成立,共和制度已见雏形。
共和制度的确立
(1)南北议和:南北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