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不仅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是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对应训练]
1.中世纪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解析:选D。早期人们反封建斗争常以宗教“异端”思想发动民众,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出现,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能依托宗教“异端”形式进行反教会斗争。
二、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的比较
改革
人物
|
新教派别
|
核心
教义
|
其他
主张
|
影响
地区
|
马丁·
路德
|
路德教
|
“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
|
简化仪式;神职人员可娶妻;蔑视权威
|
德国、北欧
|
加尔
文
|
加尔
文教
|
《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
法国、英国等
|
亨利
八世
|
英国
国教
|
《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
|
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
英国
|
[对应训练]
2.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解析:选C。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宗教改革都是以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体现资产阶级要求,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两场改革均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B项错误;二者均没有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
三、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主要差异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惟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甫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对应训练]
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由于其( )
A.否定教皇地位 B.主张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解析:选B。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都强调了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精神自主权在于自己,否定了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
四、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1.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彼得一世效法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改革在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但是,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