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影响: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知识拓展
理学兴起的政治、经济因素
(1)政治上: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宋朝实行“重文”政策,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2)经济上:两宋商品经济较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人民的统治。
易混易错
“三教合一”不等于“三教合并”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因此,“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主张
(1)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伦理观:“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4)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4.影响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易错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