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1.背景
(1)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变法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2)孙中山在上书改革碰壁之后,认识到不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只在原有框架下修补改良,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
活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思想渊源
(1)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
(3)进化论、美国“单税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资本论》对其思想都有影响。
二、三民主义
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将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易混易错
1.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不是指帝国主义,而是指满洲贵族。
2.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3.评价
(1)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形成: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