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学案 >> 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编辑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学案必修2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3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学案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历史
  •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154 K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
  • 更新时间2020/5/15 16:32:57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1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认读要领]

一种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

二大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三大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

(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比较项目

1917—1927

1928—1953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主题

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措施

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

由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转向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结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形成“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民生没有改善

没有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立足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②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⑤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2.列宁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重大发展

(1)过渡方式发展: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两种方式,即马克思主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过渡,列宁主义的新的由不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逐步过渡。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①列宁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首次引进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并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是计划经济,不存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②列宁创新:马克思理论没有错误,他设想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入方式是:直接过渡。建设目标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列宁探索的创新:找到了小农国家和落后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入方式:逐步过渡。建设目标: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市场作用。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