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物质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4)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发源地及中心:美国和德国。
3.主要发明
(1)电气技术: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2)内燃机应用: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石油化工:诺贝尔发明炸药;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4)电信技术: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4.影响
(1)生产力方面
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机械化、自动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③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2)生产关系方面:垄断组织出现。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②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③影响:减少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大工业发展的进程,促进生产力发展。
概念阐释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特别提醒 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在生产手段和规模方面的不同
(1)生产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靠机器生产,后者主要是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2)规模不同:前者相对于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工人集中;而后者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强强联合,规模空前扩大。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2.概况
(1)19世纪末,世界大部分地区已被英、法、俄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美国的对外扩张
①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把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后院”。
②19世纪90年代,提出“海权论”。20世纪初,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③为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加深了各地的民族危机,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思维点拨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