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1)农业改革
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乱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政治改革
①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②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
(1)积极: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4.结果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思维点拨
1.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
2.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创性和探索性
(1)斯大林执政后期,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赫鲁晓夫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具有开创性。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是对改革苏联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
(3)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
(4)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易错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苏联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上台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前期改革
(1)内容: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效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后期改革
(1)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缓慢下来。
(2)结果
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易错提醒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