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提醒
自然经济解体
(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解体”指的是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自然经济才最终解体。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代表企业
6.特点
(1)发展速度慢且不均衡: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
(2)部门分布不均衡:集中在轻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
(3)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后。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同时继续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3)在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3.表现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意义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概念阐释
实业救国
“实业”一词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特别提醒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其主观目的并非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扩大财政来源,支付战争赔款,但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国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双重作用:①“破坏性”:自然经济被破坏并逐步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激化了社会矛盾;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②“建设性”:促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为中国提供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自由劳动力等。
知识点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