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
主要内容
|
认识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义务劳动制
|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
新经济政策
|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
|
工业化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
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
|
赫鲁晓夫改革
|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
【对点训练】
1. 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增长率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
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解析:选A。苏联自“斯大林模式”起以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忽视轻工业,逐渐导致工业体系比例失衡,影响工业发展,故选A。苏联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目的是缓解经济问题,不是材料中工业产量不断下降现象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主要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与材料中“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增长率从两位数逐步降低”不符,D项错误。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点训练】
2.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解析:选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领域。
■真题练———————————————————
1.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