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时代的要求
1.改革的必要性
(1)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而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2)强邻瑞典和土耳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通向西欧的通道。
(3)俄国要想改变落后的面貌,跻身于强国之林,当务之急是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2.改革的可能性
(1)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握了大权,立志改革。
(2)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深度点拨] 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1)彼得一世改革有改变俄国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强国的一面,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但是彼得一世改革又有服务于侵略扩张的一面,改革是为了打通入海口,扩大疆域,而这又不利于欧洲的稳定。
(3)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二、移植西方文明
1.改革措施
(1)军事方面
①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
②重视发展海军,建立庞大军队。
(2)经济方面
①目的: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②措施:鼓励私人开办企业,规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3)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①在中央设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
②在地方设立直接听命于沙皇的总督。
③废除旧贵族特权,选拔人才。
(4)文化教育
①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
②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
③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2.推进改革的手段
(1)强迫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必须上学,不毕业就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就剥夺其特权。
(2)严厉镇压保守势力近卫军的反叛,将叛乱者全部处死,并处死了太子,加强了沙皇的权威。
3.存在问题:强迫农民当兵或征调农民服徭役,加重农民的负担,对农民非常残暴。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9,思考:
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
提示 彼得一世为了推广一套“全盘西化”的改革措施,不惜用残酷粗暴的手段,但就是这些粗暴的手段,使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使俄罗斯帝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
1.积极作用
(1)俄国国力增强,成为欧洲强国。
(2)大力移植西欧文明,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2.局限性
(1)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2)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深度点拨] 尽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封建王朝推行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因而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1.17世纪末,促使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之一是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2.彼得一世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3.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但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重点知识 评价彼得一世改革
史料一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①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人数的23.6%。
史料二 18世纪中期,俄国的②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