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对经济的影响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重视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思考:
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深度点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对政权的影响
1.内容
措施
|
表现
|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
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 北魏政权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表现
(1)鲜卑族
①内迁的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影响: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 北魏迁都后“①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 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 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