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解析:选C 从图中曲线可以明显看出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古代的水旱灾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耕经济过度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2019·苏北三市一模)清嘉庆十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竟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
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材料的大意是说雇佣者纷纷从事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也不织布,冲击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内农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变动,没有涉及外贸信息,故A项错误;商业市镇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故C项错误。
5.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农民能够生存的依据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前提和基础,故D项错误。